云南社会科学
主办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0-8691
国内刊号:53-1001/C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6973 人次
 
    本刊论文
浅析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的成因
  摘 要 为了保证教育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分析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成因,帮助少数民族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快乐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少数民族 贫困生 成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少数民族贫困生是高校贫困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少数民族贫困生的成因,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困难,对于保证教育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尚未达到发达水平,高校贫困生的问题一直亟待解决,其中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地域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文化因素、制度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少数民族贫困生的问题更加凸显。通过调查研究,少数民族贫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地域因素
  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欠发达是导致少数民族贫困生较多的原因之一。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4%,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却占国土总面积的64%,这些地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资源总量大,但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处于边疆或边远山区,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土地的承载力较弱,所面临的生态压力很大,整体处于欠发达水平。
  首先,从少数民族地区在我国地理位置的分布来看,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一带;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一带;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西部;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一带,均属于生态贫困地区,在中国地形格局中多处于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上,地理单元组成复杂,地势高,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原偏少。
  其次,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比如土壤不肥沃,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系统较脆弱,农业生产资料较匮乏,环境承受能力较弱,资源开发利用困难等。此外,还会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农牧业对气候的依赖性较强,一旦发生洪涝、干旱、冰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就会极大地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再次,基础设施的缺乏也是少数民族地区较为贫困的重要因素。基础设施的薄弱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非常缓慢,贫困人口众多,与内地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有的地方贫困人群长期居住在十分偏远的山沟山寨或者国界、省界、陆界、山界的交界地区,具有复杂的位置和民族人口聚居的集中特性,同时也远离国家政治核心地区和经济核心地区,交通也十分不便利。全国三界贫困县共438个,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56.52%,其中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共153个,占三界贫困县总数的34.9%。
  综上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基础设施落后,贫困人群众多,贫困程度也较深。来自这些地区的学生成为了需要资助帮扶的贫困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2市场因素
  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与市场总体发展的不完善,资源和信息流动的不畅通有关。少数民族学生和非少数民族学生所在家庭收入的差异性导致了少数民族贫困生问题凸显。市场总体发展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发展基础薄弱,发展的历史起点低。由于与大民族汉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历史原因,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育滞后,继而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贫困问题也愈发的严重。民族地区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的状态,生产力低下,商品经济发展滞后,形成了发展的历史断层。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区域社会的综合发展缓慢,即社会发育程度低,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社会经济、人力资本的发展都滞后于非少数民族地区,这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进入恶性循环。
  第二,市场供需不平衡,产业链的发展等市场规模不完善。比如同样的农产品,如果生产地区交通便利,距离集市近、消费群体集中,那么其储存、运输和销售成本都会较低,可获得较高的利润。反之则难以有较好的收益。
  第三,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合作组织是以利益为纽带结成的互惠互利共同体,作为农民利益集团的代表,其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员农户利益以及各种合作要素利益的实现程度。但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组织还很不完善,覆盖面低、管理水平有限、带动性不强。而资源和信息流动的不畅通则涉及到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其中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均趋于单向流动,比如少数民族地区农业虽然不发达,但是富含矿产包括各种稀有金属矿产,矿产大部分都是供应给外地的工业企业,进入制造业,仅有较少一部分在本地进行加工和生产,形成资源利用方面的产业链。在供应给中心城市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同时,利益却没有返回。人力资源也是一样,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滞后,人均受教育年限偏低,文化程度不高,对外的人力资源输出主要是劳务输出,为中心地区提供廉价劳动力。正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市场总体发展的不完善,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人均收入较低,条件困难的家庭覆盖面较大。而我国又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 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导致了社会成员利益之间的分化, 特别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 使得我国内地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贫富差距日益明显,目前居民收入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以及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这就导致少数民族贫困生和内地一些较发达地区的学生家庭收入来源呈明显的差异, 因为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来自于父母的供给,因此这也是造成少数民族贫困生较多的重要原因。
  3政策因素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较低,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文盲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12.07%,高于全国9.08%的水平。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这与对少数民族生育照顾政策有很大关系。人口的高出生率通常与早婚、早育、多胎生育相伴随。早婚、早育和多胎生育又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即陷入所谓“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另外需要着重强调的是,贫困生问题的凸现与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变化紧密相关。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始于1989年,该政策实施以来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也缓解了国家财政的压力。但是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贫困生的出现。收费政策并没有对少数民族有优惠,因此对少数民族地区影响更大一点。政策的制定者较多考虑的是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和参照国际上一些国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做法, 而较少兼顾到我国相当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使现行的高等教育的收费标准超越了相当一部分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首先,学费占高校日常运行费用比例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其次, 学费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再次, 学生在校平均所需费用占居民家庭平均收入的比重偏高。正是由于近几年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大幅度上涨,诱发了高校贫困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少数民族家庭本身贫困者居多,因此少数民族贫困生在贫困生中的比例也是逐年递增的。
  4文化因素
  安土重迁是少数民族的一个共同特征。他们大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和宗教,且环境也相对孤立,导致都不愿意与外界交流,甚至连报纸、广播等也少有人用。不愿面对外面世界的他们一旦进入一个异质环境中,将面对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问题。所以,很多人对外界抵触,宁愿在家里受穷也不愿出去冒险。信奉“万事不求人”、“饿死不离乡”、“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稻草窝”,导致居住在缺乏起码生存条件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移居工作无法进行。在改革开放后处于市场经济下的中国的背景下,这样保守的观念也是贫困的观念。还有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使其贫困的又一重要主观因素。他们大多数生活在较偏僻的地方,与外界交流很少,所以导致对外界的生活既不了解也不羡慕。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值不高,温饱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安贫乐命成为一种主流的生活态度,而他们信奉的某些宗教又强化了这些思想。没有了对物质财富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没有了改变贫困状态的动力。另外,从某种角度看,少数民族群体仍是典型的乡土社会,人们十分看中“面子”,而对回收垃圾、废品等所谓“没面子”的工作不屑一顾,这对于少数民族贫困生来说有些勤工助学的岗位也不愿意去做。
  5制度因素
  现行资助制度的缺陷使高校贫困生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生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缓解。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虽然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是我国也建立了一系列针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制度,比如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甚至是减免学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由于这些资助制度尚不完善, 使其对贫困生的资助作用和效果还未能充分地体现出来。首先, 奖学金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作用不明显。奖学金虽然高但在实际操作中最需要资助的贫困生却得不到或较少得到奖学金。少数民族贫困生更是如此,他们之前的基础水平较差,成绩跟不上的大有人在。其次,贫困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的人数还不多。再次, 勤工助学岗位较少, 减免学费政策难以实施。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云南社会科学》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云南社会科学》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